国家严查中药材黄曲霉毒素 防除技术探讨


黄曲霉毒素(a flatox ins,AFT)是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它是一组具有相似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其基本结构是二呋喃环和香豆素。主要有AFB1、AFB2、AFG1、AFG2、2种。代谢物AFM1和AFM2,其中AFB1毒性最强且常见。 AFT主要由真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无寄生菌(Aparasiticus)产生。此外,局部地区还发现Aombycis、Aochraceoroseus、Atamaii和Anomius等,可产生AFT。

ATF是一种剧毒肝毒素,可对肝脏造成急性和慢性损害。还可对肾脏等其他多种组织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并具有致癌、致畸、细胞致突变作用。 ATF广泛存在于玉米、小麦、大米等农产品以及坚果、花生和动物饲料中,严重危害人、畜、禽的健康。近10年来,曾有报道称我国中药材ATF污染也很严重,但尚未得到管理部门和公众的广泛认可。由于药用植物广泛应用于治疗、膳食补充剂和日常食品中,充分了解药材及相关产品的污染状况、污染途径和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改善药品和食品安全。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污染

1.1 黄曲霉毒素对中药材及饮片的污染中药材种类较多,产地广泛。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条件和技术较差,大多数药材容易发生霉变和黄曲霉毒素污染。 2002年至2015年,北京市药品抽查结果显示,中药饮片、饮片不合格率最高,为2.7%至12.9%,平均不合格率为6.1%。 2015年上海药品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药品中,药材(件)占55.1%,其中霉变药材约占18.3%。

由于不同药材上生长的真菌类群或污染真菌的差异,以及细菌污染时间和生长量的差异,AFT污染程度会有所不同。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不同研究人员和地方药检机构的6份检测报告中被报告被AFT污染两次以上的28个中药材及饮片品种,如表1所示。不同报道检测的药材不同,表中数据不代表污染频率,但报道较多的品种有神曲、淡豆豉、陈皮、麦冬、当归、山药、山茱萸、杏仁、薏苡仁、还有庞大海。与其他药材相比,可以认为污染的可能性更大。在我国,曲霉、青霉菌多用于配制各种发酵食品,也用于配制六神曲、淡豆豉、红曲米等中药。发酵过程中,若混入同类污染菌,一般难以区分,极易造成AFT污染。

从检测结果来看,神曲和淡豆豉确实受到严重污染。另外,黄芪和番泻叶中出现的两篇报道中AFB1的质量分数均在100ng.g-1以上,也是需要关注的品种。表中结果均采用ELISA测定方法。对比可知,同一药材不同来源的样品检测结果有很大差异。一方面说明药材污染程度受地域和环境影响较大。另外,也可能与使用的试剂盒不同有关。需要尽快建立标准测量方法。

1.2中药制剂中黄曲霉毒素污染。土壤和空气中产生AFT的曲霉菌可直接污染药材或保存不当的中药制剂。此外,使用被产毒菌污染的药材作为相关制剂的原料时,也会导致中成药的间接污染。中药的丸剂、散剂、片剂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生药粉末。如果生产过程中灭菌不严格,很容易造成污染。中药发酵制剂由于工艺问题,被曲霉菌污染的几率非常大。因此,中药材中豆豉、曲药材的存在往往是污染超标的直接原因。任凤兰、马宏伟对25批不同批号的含豆豉、曲的中药制剂中AFB1含量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AFB1 100%被污染。沉香化脂丸、银翘解毒丸、白子养心丸的AFB1质量分数均相同。 600ng.g-1 以上。卢志彦等.等[16]对神曲、越鞠保和丸、肺耳片等7种药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神曲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为200~229 ng.g-1,越剧保和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为200~229 ng.g-1。丸剂达到1.056ng.g-1;刘鹏等.梁秋月等[17]检测了18批次中成药中的黄曲霉毒素,发现15批次不同程度地被AFB1污染,占83%,其质量分数均小于1ng.g-1。梁秋月检测了22个批次中的AFB1。对批次中成药进行检查,发现19批次中成药被AFB1污染,占比86%。李燕生测试银翘解毒丸和清旋止盘丸的AFB1分别为29.5和23.7ng.g-1[9]。唐阳等[12]检测了44个中成药品种(片剂、颗粒剂、丸剂、胶囊),AFB1检出率达到89%。上述结果表明,含有豆豉、曲的中药制剂中AFB1污染的严重性。

1.3 关于曲霉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检出限标准。联合国有关组织(WHO、FAO、UNEP等)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食品中AFB的控制标准。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食品中AFBl最高限量为15.g.kg-1,婴儿食品中不得检出AFBl;欧盟国家规定人类消费品中AFBl不得超过2.g.kg-1,总量(指Bl+B2+G1+G2)不得超过4.g.kg-1。韩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KFDA)发布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B1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公告,要求甘草、决明子、桃仁等9种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应低于大于10.g.kg- 1.目前,我国卫生部制定了部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限量暂行标准,但中药材、中药饮片及饮片中黄曲霉毒素含量限量尚无国家标准。中成药。从已报道的中药材和中药制剂中AFT污染水平来看,不少品种大大超出了食品限量标准。我国无论是从保障中药材及相关产品安全方面,还是从出口中药材管理方面,都需要充分重视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

2. 黄曲霉毒素AFT产毒真菌污染途径及影响因素空气和土壤中广泛存在,中药材在种植、加工、储存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产毒真菌的污染。大量研究结果证实,这类真菌可以在多种作物中侵染和生长,而气候条件对AFT污染水平影响很大。农作物收获前炎热干燥的气候会刺激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的生长。因此,当产区大面积出现这样的气候时,就会造成农作物明显的黄曲霉毒素感染;如果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黄曲霉毒素虫害、土壤贫瘠、早霜、倒伏以及潮湿多雨的条件也会促进AFT的发生。

市场上销售的中药材多为饮片形式。将采收的药用植物加工成饮片,是一种独特的中药炮制方法。关于去皮、发汗、发酵、炒、蒸、醋等各种特殊加工工艺是否对污染真菌和AFT含量产生影响,鲜有报道。张振岭等.比较了炒、醋、火、酒蒸等不同炮制方法对枣仁、五味子、杏仁、山茱萸等13种中药饮片中AFB1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加热和加工方法,AFB1的含量有所不同。山茱萸切片加工后AFB下降。大多数种子、果实类药材生加工品中AFB1含量差异不显着。生牛膝与酿酒后的微生物数量和AFB1含量没有显着差异。加热和加工可以降低切片中AFB1的含量,但含量较高的加工不能使其达到安全范围。这是因为AFB1 是一种耐高温毒素,仅在280C 时降解。一般的方法用文火加热炒,不会破坏它。

中药材在贮存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污染主要是由于贮存条件不当造成的,如贮存温度高、湿度大、通风换气条件不良等。产生ATF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适合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长。因此,在气温较高的地区,AFT造成的污染往往更为严重。

3、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治技术AFT污染的根源在于产毒真菌。消灭产毒真菌是控制ATF污染的关键。尽管中药材中的霉菌现象十分普遍,但由于管理、经济和人们的意识问题,尚未引起业内足够的重视。目前,市场、药店、生产工厂采用的传统预防方法很难消除AFT污染。产生AFT的曲霉菌孢子的死亡温度为120度。 AFT不溶于水,具有高耐热性。一般的洗涤、刷洗、干燥、加热加工等均不能杀死产毒霉菌,降低AFT含量。中药材一旦霉菌污染AFT,一般很难消除。因此,在中药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防止产毒菌污染、控制细菌生长,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

3.1 种植过程中产毒真菌的防治技术污染药材的产毒真菌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种植环境。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物抗性是防止污染的主要方法。近10年来开发的一些新的生物技术也开始得到应用。生物竞争排斥技术是一种可用于大田作物的AFT控制技术。它将具有很强竞争能力的非产毒真菌菌株接种到土壤中,以与土壤中已有的产毒菌株竞争。侵染部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产毒菌株侵染农作物,从而减少或消除毒素的产生。国外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并初步应用于花生、玉米、棉籽等大田作物。此外,筛选和利用拮抗微生物也是抑制ATF的新途径。唐等人。报道称,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能显着抑制黄曲霉毒素对玉米的侵染和毒素的产生。对于发酵法生产的曲、豆豉等药材,由传统自然发酵改为纯发酵是控制产毒菌株污染的有效途径。

3.2 储存过程中的防霉技术。产毒真菌最适生长、产毒温度为25~30度,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我国南方的气温和湿度更适合黄曲霉毒素的生长和产毒,尤其是在雨季。此前对粮食和饲料污染的调查也证实,热带地区污染更为严重。通过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和水分活度来改善储存条件,同时控制药材和原料的水分含量,是目前最常见、最实用的抑制霉菌的方法。贾传春报道,控制药材水分含量在15%以下,可以有效防止霉菌生长。以往针对不同作物防霉的研究表明,一般谷物的含水量在13%以下,玉米在12.5%以下,花生仁在8%以下,霉菌难以繁殖。理想的储存条件是干燥低温,温度12度就有效。控制霉菌生长和毒素产生。但对于不同药材贮藏的适宜含水量的研究尚属空白,没有可供实际操作参考的标准。

现代辐射技术还可用于杀死霉菌并防止ATF 污染。钟海珍报道,用8000Gy剂量的60Co射线照射,可杀灭药材上的所有微生物,且不影响药材质量。陈业焕报道,微波处理后密闭储存可有效防虫防霉,而大黄、紫草、桔梗、杏仁等活性成分则作用不大。张选明等人开发了聚乙烯薄膜密封包装与60Co相结合的工艺。在含水量小于12%的前提下进行射线辐照(7000Gy),对防蛀防霉、延长药材储存期有明显效果。储存过程中可采用溴甲烷、二氯乙烷、环氧乙烷、乙烯等化学熏蒸剂直接防霉。在药材中添加磷化铝片,可以通过杀死昆虫来减少霉菌污染。

3.3 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解决AFT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产毒真菌的研究方面,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大多数曲霉属真菌并不产生毒素。例如,传统食品加工中经常使用米曲霉和酱油曲霉,并且50%的黄曲霉菌株不产生毒素。产毒。随着黄曲霉毒素合成基因的发现,这种差异的根源可以在基因水平上得到解释。期望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消除产毒菌株中调控毒素合成的关键基因,从而控制毒素的产生。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实现土壤中产毒真菌的快速定量检测。

就寄主植物而言,从自然界天然抵抗AFT污染的植物中,通过对其相关基因的分析鉴定,可以找到发挥抑制作用的关键基因。通过传统栽培或基因工程将这些基因转移到农作物中,可以开发出抗AFT 的新农作物品种。目前,利用基因工程生产抗AFT作物还处于大规模试验阶段。研究人员在玉米和花生中鉴定并克隆了大量编码抗AFT因子的基因。然而,这些基因导入作物后的正确表达仍需实现。时间。

四、问题及解决方案

首先,研究不够系统。在300多种常用中药材中,据初步统计,仅有86种药材及制剂被报道检出ATF。中药制剂的污染主要与原料污染有关。而AFT、AFB1、AFB2、AFG1、AFG2四种类型中,国内仅报道了AFB1。大多数使用的方法是ELISA 试剂盒。同一药材不同检测单位报告的检测结果差异较大,这可能与样本来源和试剂盒准确性的差异有直接关系。由于中药材富含次生代谢产物,污染情况可能与粮食、食品不同。应加强不同药材中几种主要AFT的检测,完善检测方法。

其次,受检药材样品的数量和重现性不足。所检测的药材中,每种药材多达4批次,少则只有1批次结果,难以准确反映某种药材的污染风险。现有报告的测试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检测的86种药材中,有84种药材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初步结果显示,我国药材的污染状况不容忽视,但近段时间,相关报道却很少,说明其严重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建议加强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投入。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污染较严重的品种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对中药材及相关产品的污染情况进行系统研究,以了解中药材AFT污染的实际情况,从而实现AFT污染的针对性、高效控制。

三是产毒真菌基础研究薄弱。产毒真菌是毒素污染的根源。由于药材生产往往有其特殊的饮片加工工艺,污染真菌的来源和类群可能与农产品有很大不同。例如,花生中主要的AFT 污染细菌是黄曲霉。在前期对ATF污染甘草中真菌类群的分离鉴定中,我们课题组发现主要产毒真菌为寄生曲霉。药材中次生代谢产物对产毒真菌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不同药材被产毒真菌污染的风险评估,即明确哪些药材更容易被污染及其主要污染途径。为科学合理制定限量标准、建立实用的防霉技术提供依据。

四是目前防控技术落后。我国关于AFT检测方法的报道较多,但如何控制毒素及产毒真菌污染仍缺乏系统研究。目前尚未开展田间防霉技术研究,现有去除AFT的解毒方法仅限于洗、揉、熏、蒸等传统方法,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从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抗病毒应该比解毒更重要,如何避免产毒真菌的污染将是工作的重点。通过探索中药材的最佳储存条件(温度、湿度、水分活度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产毒曲霉菌的污染和生长。辐照技术等现代物理控制技术为有效控制污染提供了新方法。生物防治将是中药材采前田间防治最有前景的策略。其优点是不会影响产品质量和产生不良副产品。但目前生物防治距离实际应用还很远。研究和开发高效且广泛。种类丰富的微生物制剂及配套生产技术、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是生物防治方法广泛应用的关键。

综上所述,我国中药材及相关制剂AFT污染现状不容忽视,迫切需要加强研究基础、系统研究和防治技术。现代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为攻克毒素污染提供新的策略。

标签:
更多栏目最新
何首乌的采集与加工
何首乌的采集与加工
何首乌又名何首乌,为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面红棕色或红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